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44 点击次数:142
厘子好学礼 为子荐贤师
话说,《左传·鲁昭公七年》九月,也就是公元前535年9月,鲁昭公从楚国回来了,鲁国大夫孟厘子,又叫孟僖子(—前518年)姬姓,是孟柯孟子(前372年—前289年)的七世祖,鲁国孟孙氏第8代宗主,是“三桓”即: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中的孟孙氏的后代。名貜(音:爵),世称仲孙貜,谥号僖,是孟孝伯的儿子,与泉丘人之女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。
《左传·鲁昭公七年》:九月,公至自楚。孟僖子病不能相礼,乃讲学之,苟能礼者从之。及其将死也,召其大夫,曰:“礼,人之干也。无礼,无以立。吾闻将在达者孔丘,圣人之后也,而灭于宋。其祖费父何,以有宋而授厉公。及正考父佐戴、武、宣,三命兹益共。故其鼎铭云:'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府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悔。饘(音:占)于是,鬻(音:玉。这里通粥)于是,以餬其口。’其共也如是。臧孙纥有言:'圣人有明德者,若不当世,其后必有达人。’今其将在孔丘乎?我若获没,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,使事之而学礼焉,以定其位。”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事仲尼。仲尼曰:“能补过者,君子也。《诗》曰:'君子是则是效。’孟僖子可则效已矣。”
《左传》的这段记载,用现代的话说应该是跨时空的叙述。鲁昭公七年九月,也就是公元前535年9月,鲁昭公从楚国回来了。这是说的这一年九月的事,而后面所讲的并非都是这一年发生的事,或许《左传》的作者左丘明当时在记录到孟僖子“病不能相礼”时,把这个事的前前后后都一鼓脑的写了出来,就连孔子在收了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做学生后,称许孟僖子的话也都一同叙述了出来,可以肯定的是仲尼曰之语,肯定不能是这年的九月发生的事。而这年的九月,鲁昭公从楚加回来了,这位大夫孟僖子怎么不满意自己对礼仪的不精通不专业呢?
原因来自于《鲁昭公七年》三月:“公如楚,郑伯劳于师之梁。孟僖子为介,不能相仪。及楚,不能答郊劳。
这年三月。楚国的国王楚灵王为新建的章华台举行落成典礼,于是广邀东周诸侯前往楚国朝觐(音:进。意:朝见君王、朝拜圣地)。身为大夫的仲孙貜(音:爵)也就是孟僖子陪同鲁昭公,共同前往楚国。当鲁人过境郑国时,郑简公在都城外为他们接风,可仲孙貜却完全不懂相礼,呆呆站在一旁,不知所措;当鲁人到达楚国后,楚人也在郊外慰劳鲁人,仲孙貜却再次出丑,连答谢楚人都不会。身为鲁国卿士,一次出访却接连两次出大丑,这让仲孙貜羞愧不已,在与鲁国国君昭公一同回到鲁国后,深感内疚,自己的这种不知礼数的行为实在与其身份不配。并立志要好好学礼,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礼懂礼的合格大夫。并说“苟能礼者从之。”谁精通礼法,他愿意向他学习。从立志于学礼,到孟僖子病临将死,也有十来年的时间。于是他到处去拜访对于礼有研究的人,认真学习礼数,有了很多的收获。在临死之前,召集他的家人及家臣,交待后事,最重要的他要向两个孩子推荐一位知仁懂礼的教师孔子。孟僖子死于公元前518年,这一年孔子33岁。此时的孔子应该是在“三桓”之一的季孙氏家做家臣。孟僖子作为“三桓”之一,也应该了解到了孔子的一些成就。在《孔子世家》是说:“孔子年十七,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”此话应该是司马迁老先生记录有误,或者表述的不够严谨,现在相关资料显示,孟厘子死于公元前518年,如果我们将“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”理解为他生病将死,那此时应该是在公元前518年前没多久发生的事,再早也不可能早于孔子十七岁的公元前535年,所以,我们应该理解,此处孟厘子的病,是“病不能相礼”之“病”,而非生病之“病”。是孟厘子知道自己的不足,而后四方求贤拜师,在他的求贤拜师的过程中得知,当今在鲁国国内,就是在“三桓”的家臣之中,有一个懂得礼法的人,自己虽然年迈不能也不便拜师于门下,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拜这位圣贤为师,学得礼法,也算了结自己的心愿(亦有说孟厘子也是孔子的学生)。
时间到了公元前518年有这么一天,孟厘子生病在家,自己知道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,在临死之前的弥留之际,他把家臣和孩子们告召集到身边,告诫他们说:“我通过这么十几年的学习与研究,深深地认识到,礼,就好像是人的躯干。一个人如果没有躯干是无法站起来,人如果不懂得礼,他在社会中也是无法立足的。”又说:“我鲁国有一位通达礼的人,他的名字叫孔丘。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子孙,背井离乡从宋国来到鲁国(一种说法是:他的祖先原先是宋国的贵族,一度衰落了。《左传》原文说:“圣人之后也,而灭于宋”大体上的意思是说,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子孙,由于家境变故,背井离乡从宋国来了鲁国,但他毕竟是贵族的后代,出生豪门,自身的那种贵族气息与豪门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,是可以传承与沿袭的。正如老百姓所说的“龙生龙凤生凤,老鼠生来会打洞”是一个道理,在孟僖子看来,孔丘没的错,一定是一个担大任、有作为的人,也一定是一个在礼学方面有造诣有成就的人)。孔丘的十世祖弗父何原本可以继位为宋国的国君,但却让位给他的弟弟鲋祀,甘居为公卿。他的七世祖正考父当时连续辅佐宋戴公、宋武公、宋宜公三位君主,官位做到上卿,但是正考父的官位越高,他就更加地谦恭有礼。他曾经在鼎上刻铸有这样的铭文来警惕自己:'第一次任命,我鞠躬去接受;第二次任命,我弯腰去接受;第三次任命,我俯首去接受。我不敢在路中央大摇大摆地走,只能沿着墙跟走,(表现得非常谨慎不张扬小心做事做人,就同我们现在所说的,要夹着尾巴做人,非常的低调)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冒冒失失地来侮辱我。不论稠的稀饭或稀的稀饭都可以用来糊我的口(干的稀的我都可以吃,饮食不挑挑拣拣),填饱我的肚子(便是)’。正考父是这样谦恭又节俭的人。我鲁国的大夫臧孙纥曾经这样称赞正考父:说正考父是位有良好行为以及完美道德的圣人,他本人就算没有当到国君执政的大位,他的子孙也必定有才德出众的达人。如今孔丘年少而这样爱好礼,我想这个才德出众的达人就是指孔丘吧!我死以后,在座的大夫,你们就让我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去跟孔夫子学礼,礼能安定他们的身分,使他们在世间得以立脚。”孟厘子死后,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就跟去孔子学礼了,成为孔子的弟子,且事奉孔子。孔子得知这些后,非常感慨,对孟僖子的行为大加赞赏,并说:一个知道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缺点的人,就是一个君子,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。而且引用了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的句子:“君子是则是效”,君子也有典型仿效啊!孟僖子就是值得我们效法的。
后来,孟僖子即孟厘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成为孔子门人,也被后人尊以七十二贤弟子。
这正是:
厘子好学礼,为子荐贤师。一代孔圣贤,流芳万古世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两名志愿者同日捐献“生命火种”